欢迎访问临沂市中医医院——刘启廷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刘启廷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资讯信息

通用分类

内科常见病健康教育

作者:$AUTHOR      来源:$SOURCE      发布时间: 2019-12-25

概要:

  目录
  一、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健康教育
  二、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的健康教育
  三、消化系统常见病的健康教育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
  一、流行性感冒健康教育
  一、什么是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性呼吸道传染病,经飞沫传播,临床典型表现为突起畏寒、高热、头痛、全身酸痛、疲弱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而呼吸道症状较轻。本病常呈自限性,病程一般为3~4天。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数为2~4天。
  二、流行性感冒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预防
  (1)“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及时增减衣物,以适寒温。
  (2)“食饮有节,不过不失”,饮食要适时、适量、适温,少进食刺激之品。
  (3)“起居有常,行此适度”,作息要有规律,多动、早睡。
  (4)“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心态平衡,祛除对流感恐惧心理。
  (二)饮食预防
  1、茶饮系列
  鸭梨(去核)、绿豆适量煮水代茶饮;
  莲藕、白萝卜、罗汉果各适量煮水代茶饮;
  葱白、白萝卜、香菜适量加水,煮沸热饮;
  薄荷、生姜、大枣(去核)各适量沸水浸泡5-10分钟趁热饮用;
  桑叶、菊花、芦根各适量,沸水浸泡代茶频频饮服。
  2、保健粥系列
  薄荷、带皮鸭梨、大枣(去核),加水适量,煎汤过滤。用小米或大米煮粥熟后加入薄荷梨汤,再煮沸即可食用,平时容易上火的人可吃。百合、意米、绿豆和小米或大米共同煮粥。
  (三)穴位防治
  1、易患感冒者,可坚持每天按摩迎香穴,用手掌搓颈后风池穴,皆可预防感冒。
  2、取鲜薄荷叶适量,将其揉成团,在迎香、合谷穴各擦1-2分钟,每日4次,三日为一疗程,适用于感冒鼻塞者。
  (四)刮痧
  前额、太阳穴、脊柱两侧、肘窝、腋窝等处,沿同一方向轻轻向下或向内、向外反复刮动,至出现紫红斑点或斑块为度,一般持续约20分钟。具有发汗解表,退热止痛,辟秽祛浊之功。危重患者及局部皮肤溃疡、损伤者不宜。
  (五)耳穴压豆
  取肺、咽、鼻、感冒点、皮质下、扁桃体等穴。
  (六)患病期间健康指导:
  1、卧床休息,多饮水,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适宜营养,补充维生素,进食后以温开水或温盐水漱口,保持口鼻清洁,全身症状明显时予抗感染治疗。
  2、对于发热39℃以上的患儿,可采用头部冷敷、温水擦浴、酒精擦浴的方法退热;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和清热解毒的中药。
  3、居室经常通风换气,这样既能使居室内空气新鲜,又可以达到消毒目的。
  4、一般要求易消化饮食,生、冷、硬、辛辣、刺激的食物应避免食用。此外患病期间应加强营养,以促进机体状态恢复。病情痊愈后可恢复正常饮食。
  二、肺炎的健康教育
  一、定义
  肺炎是指肺实质的炎症。常见的病因有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药物等引起。受凉、劳累可诱发。主要表现为发病急骤,突发的寒战、发热、胸痛、咳嗽、咳痰等。儿童,年老体弱,身体抵抗力下降易患本病。
  二、健康教育处方
  1、饮食指导多饮水,每日1000-2000毫升,有利于痰液排出。饮食清淡、易消化、足够热量、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忌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2、心理指导发病时出现发热、胸痛、咳嗽、咳痰等不适感,因疼痛而害怕咳嗽,应予以鼓励帮助,减轻其忧虑,取得配合。
  作息指导:卧床休息,保持室内清洁通风。保证充足的睡眠,退热后可在室内活动,注意防风受凉。
  3、特殊指导
  (1)指导有效咳嗽:鼻子深吸气,上身稍倾斜,挺胸收腹,嘴唇慢呼气,如此反复两次,第二次深吸气后准备呼气时,用力咳嗽,痰液尽量排出,不要吞下,也可使用胸部叩击法,五指并拢或杯状,腕部放松,迅速而有规律地叩击胸部各肺叶,每一肺叶反复叩击1-3min,使痰液松动,易于咳出。
  (2)剧咳时可用银花、枇杷叶泡水频饮;痰多者,可用川贝粉、冰糖置生梨中炖服,以清热化痰;呼吸困难,应立即给予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变换体位,拍击背部,促进痰液排出。
  4、高热病人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
  发热恶寒者避风寒,注意保暖,避免直接吹风,并注意卧床休息。体温在39℃以上,需30分钟后再测量体温,亦可针刺大椎、风池穴或点刺放血,或遵医嘱服用退热药,注意不要出汗太多,同时应注意水分的补充,可以太子参、鲜芦根煎水茶频服。保持大便通畅,便秘可用番泻叶3-5克泡水代茶饮或用生大黄泡水以通腑泄热。
  5、中医特色:
  (1)中药封包治疗:将中药封包放在患者的背上,通电加热,起到温经通络,止咳化痰、促进炎症吸收的功效;
  (2)穴位定向透药:将化痰止咳中药通过离子导入特定穴位,起到疏通经络,化痰止咳的功效;
  (3)高热者给予耳尖放血;
  (4)胸闷者给予腕踝针双上一区:双上一区对应心肺,用腕踝针起到疏通经络,缓解胸闷之功效。
  三、间质性肺疾病的健康教育
  一、定义
  间质性肺疾病是以弥漫性肺实质、肺泡炎病和间质纤维化为病理基本病变,以活动性呼吸困难、X线胸片弥漫性浸润阴影、限制性通气障碍、弥散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不同种类疾病群构成的临床-病理实体的总称。
  二、常见五大症状
  1、开始时常无症状,甚至疾病有相当进展时仍无明显症状,而是因体检或其他疾病拍胸片或胸部CT发现。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或气促,许多病人描述是“上气不接下气”的感受。
  2、许多病人忽视偶尔的气短,认为这仅是因为上年纪或体形发胖的缘故。但当病情发展,肺破坏严重时,轻微活动后如洗澡、穿衣、打电话等也发生气短。
  3、其他间质性肺炎的症状包括频发干咳,有些人有流感症状如疲乏,体重减轻,肌肉关节疼痛。
  4、疾病变化因人而异。有些人间质性肺炎的症状出现缓慢,持续数月或数年;而有些人则进展迅速;有些人则稳定在一个时期,过程较难预测。
  5、呼吸困难干咳,此后常因感冒急性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和加重,且呈结合进行性加重并逐渐出现呼吸增快。但无喘鸣刺激性咳嗽或有咳痰、少数有发烧咯血或胸背痛,严重后出现动则气喘心慌、出虚汗、全身乏力、体重减轻、唇甲紫绀及杵状指(趾)并且作体检时在下肺野可听到湿罗音。
  三、日常防护措施
  1、注意保暖,避免受寒、感染:感染后会加重病情,当呼吸困难,咳嗽加重时,及时向医生汇报,以尽快采取治疗。每年注射流感疫苗,能降低因流感引发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次数。另外,疫苗也可用于预防特定细菌引起的肺炎,咨询医生是否这些疫苗适合您。
  2、保持良好的营养和适当的体重:良好的营养对保持理想体重很有帮助,间质性肺病的患者,因为怕吃饭时气短,所以进食减少,导致营养不良,低营养使呼吸肌乏力,从而气短加重。另外,体重超重增加心肺供氧到全身的负担,也导致气短,超重也增加膈肌的压力而使呼吸不足。
  3、居住环境舒适。房间要安静,空气清新、湿润、流通,避免烟雾、香水、空气清新剂等带有浓烈气味的刺激因素,温湿度适宜避免吸入过冷、过干、过湿的空气。房间要经常打扫,但要避免干扫,以免尘土飞扬。
  4、要规律运动,保持体型:肺疾病和气短使患者活动力下降,易疲劳,缺氧使间质性肺病患者产生了恐惧和心理压力,因此有慢性肺疾病的患者,有时为了避免气短而限制活动,特别是家属也劝病人少活动。然而,缺乏运动会使肌肉不能像以前那样有力和有效率,甚至发展到即使轻微的日常活动也变得困难;相反,通过规律运动如简单的散步等,肌肉会变得更有力,更能对抗疲劳。总之,通过规律训练使用更有效的方法去完成工作,结果完成同样的工作需氧就会减少,气短也减轻了。如做深呼吸、散步、练太极拳、练气功等。
  5、氧疗:遵医嘱予以吸氧并告知患者吸氧的重要性,氧不充足,肺脏血管会收缩变窄,导致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补充氧能减少血管和右心的张力,减轻气短感受,改善睡眠等。
  6、心理疏导同时帮助患者学习和练习放松:焦虑和悲观情绪常见于间质性肺病患者,气短、活动力下降及悲观情绪可能会使患者脱离家人和朋友。学会放松有助于控制因气短而产生的恐惧;身体和精神放松可以避免因肌肉紧张而消耗过多的氧气。
  7、戒烟:停止刺激是阻止肺进一步损害的好方法,同时劝告家人和朋友戒烟。
  四、防治指导
  1、疾病预防指导:向病人及家属讲解该病的病因和诱因;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避免受凉、淋雨、吸烟、酗酒。慢性病、长期卧床、年老体弱者,应注意经常改变体位、翻身、拍背,咳出气道痰液。
  2、疾病知识指导:遵医嘱按时服药,了解药物的作用、方法、疗程和不良反应,定期随访,出现发热、心率增快、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最好准备一个病情记录本,把身体的不适和服药情况记录下来;注意携带所有的门诊医疗记录和医疗资料,包括化验、影像资料等。可以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和药物的不良反应,调整治疗方案。
  五、中医特色
  1、中药封包:将中药封包放在患者的背上,通电加热,起到温经通络,止咳化痰、促进炎症吸收的功效。
  2、中医定向透药:将化痰止咳中药通过离子导入特定穴位,起到疏通经络,化痰止咳的功效。
  四、慢性支气管炎健康教育
  一、定义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反复发作为主要症状,冬季易发作,严重时可并发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心病。以中老年人为多见,男性比女性多见。
  二、健康教育处方:
  1、应多食易消化的食物。进食富含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多食豆制品、可补充慢性气管炎对机体造成的营养损耗;冬季可适当吃些狗肉、羊肉等;适量限奶类制品,因奶制品易使痰液变稠,使感染加重。平时多选用具有健脾、宜肺、补肾、理气、化痰的食物,如猪、羊、牛肺脏及枇杷、梨、百合、大枣、莲子、杏仁、核桃、蜂蜜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改善症状。注意补钙,可多吃些含钙高的食品,但用海产品补钙时,要注意防过敏。
  忌食海腥油腻的食物。不吃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蒜、葱、韭菜、芥末等;菜肴调味也不宜过咸、过甜;忌生冷食物,如冰淇淋、冷瓜果、冷饮料等;尽量戒酒。
  2、绝对要求戒烟。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定时定量,避免因身体肥胖而影响呼吸功能。多饮开水,使痰液稀释,呼吸道通畅。避免吸入煤烟、油烟等刺激性气体。
  3、结合一般性全身运动,进行专门的腹式呼吸练习,目的是使痰液容易咳出,促进炎症消散。
  腹式呼吸练习方法:初练时取坐位,放松肩背,先呼后吸。用口呼气,呼气时轻轻收腹;用鼻吸气,吸气时胸、腹部放松,让腹部自然隆起。要轻松自如,不可屏气。开始时每次练习3-5分钟,一日练习多次。熟练后可在站立位和卧床进行,也可在行走中进行,逐渐养成腹式呼吸的习惯。
  4、预防感冒。寒冷季节应注意防寒保暖,出门带口罩,尽量避免到公共场所。一旦被感染,应及时治疗。
  5、根据祖国医学“冬病夏治”的原则,在发病季节前,服用一些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如中成药“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冬病夏治三伏贴、或注射卡介苗、核酪等。。
  五、哮喘健康教育
  一、定义
  哮喘又名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肺部过敏性疾病。易发于秋冬季。典型的哮喘发作前常有打喷嚏、流涕、咳嗽、胸闷等先兆症状。发作时,患者被迫取坐位,呼吸困难,双肩上耸,大汗淋漓,咳嗽多痰,严重时周身发绀。半数以上患者容易在夜间突然发作。哮喘长期反复发作易并发肺气肿,严重发作时可并发气胸、纵隔气肿、肺不张。
  二、病因:
  1、遗传因素凌晨发生,此类症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气流阻塞,可以自行或通过治疗而逆转。
  2、变应原:(1)室内变应原(2)职业性变应原。(3)药物及食物添加剂。
  3、促发因素(1)大气污染(2)吸烟(3)呼吸道病毒感染(4)围生期胎儿的环境(5)其他。此外,精神因素亦可诱发哮喘。
  三、健康教育处方:
  1、避免食用鱼、虾等易过敏的食物,平时不宜饮食过饱、过咸、过甜,应忌烟酒,以避免激发支气管哮喘。
  2、非特异性理化因子如吸入烟、尘和植物油、汽油或油漆等气味以及冷空气,可刺激支气管黏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反射性地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和咳嗽,在气道高反应的基础上导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3、应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突击性强烈的或长时间的体力劳动,紧张的竞技性运动,均可诱发哮喘。不要去人群拥挤、空气污浊的公共场所活动。缓解期应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减少感染发生率。
  4、避免受寒、预防呼吸道感染。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诱因,冬春季节或气候多变时更为明显。寒冷季节容易受凉而导致呼吸道感染,或天气突然变化或气压降低,都可激发支气管哮喘发作。支气管哮喘的预防重点在于缓解期的调摄养护。
  5、寻找过敏因素,避免接触过敏原,室内忌插鲜花。有30%~40%的支气管哮喘者可查出过敏原。尘螨、猫狗等动物的皮垢、霉菌、花粉、牛奶、禽蛋、蚕丝、羽毛、飞蛾、棉絮、真菌等都是重要的过敏原。
  6、精神因素。情绪波动可以成为诱因。诸如忧虑、悲伤、过度兴奋甚至大笑也会导致哮喘发作。
  7、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的哮喘病患者,不宜用麻黄碱(麻黄素)、异丙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药物,以免引起心脏供血不足,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及脑血管意外等。
  8、哮喘患者应尽量避免服用阿司匹林、普萘洛尔之类的药物。
  9、中医特色
  (1)耳穴压豆:是将王不留行籽用胶布贴在耳朵的特定穴位上,通过按压刺激耳穴,起到疏通经络,治疗疾病的目的,取穴肺、气管、支气管、平喘、角窝中、皮质下等穴位。
  (2)穴位贴敷:冬病夏治三伏贴。痰多者予穴位贴敷,穴位贴敷是将辛香走窜的中药用姜汁和成泥状,涂抹在防过敏贴上,贴在相应的穴位上,起到拔除寒湿之毒,疏通经络,化痰止咳之功效,选穴:大椎、定喘、肺俞、膏肓、肾俞、丰隆等穴位。
  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
  一、高血压病健康教育
  (一)如何确诊高血压?
  1、未服用降压药物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140/90mmHg,或既有高血压病史,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即可诊断高血压。
  2、伴有或不伴有以下症状:头疼、恶心、呕吐、眩晕、耳鸣、心悸气短、失眠、肢体麻木、手指不灵活、记忆力下降、睡眠差、胸闷憋气、心律失常、视物模糊、胸痛等不适。
  (二)高血压健康教育处方
  1、生活调护
  (1)适量运动:可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骑自行车和游泳等都是有氧运动;气功一般以静功为主。
  (2)戒烟限酒:如果饮酒,每日饮酒量可控制在20_30克(约合40度白酒l两),或是饮果酒。戒烟:香烟中的尼古丁可使血压一过性升高,降低药物的顺应性并增加降压药物的剂量,所以高血压患者应绝对戒烟。
  (3)自我管理
  1)定期测量血压:l一2周应至少测量一次。
  2)定时服用降压药:自己不随意减量或停药,可在医生指导下及视病情给予调整,防止血压反弹。
  3)条件允许,可自备血压计及学会自测血压。
  4)除服用适当的药物外,还要注意劳逸结合、注意饮食、适当运动、保持情绪稳定、睡眠充足、大便通畅。
  5)老年人、脑供血不足患者,降压不能操之过急,收缩压宜控制在140~156mmHg为宜,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6)以下情况按时就医:①服完已配药;②血压升高或过低,血压波动大;③出现眼花、头晕、恶心呕吐、视物不清、肢体乏力、偏瘫、失语、意识障碍、呼吸困难等即到医院就诊。如病情危重,请求救120急救中心。
  2、情志调护
  平素注意情志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恼怒、过喜、过急、过操,保持心平气和,乐观情绪,以使气血调和。多与家人、医护人员沟通,避免过虑。
  3、饮食指导
  (1)饮食易少量多餐、少盐多钾、少荤多菜:避免过饱、清淡、低盐,每天吃盐量应严格控制在2—5克,即约一小匙。过量油腻食物会诱发中风。
  (2)有益于降压的食物:①叶菜类:芹菜、茼蒿、韭菜、荠菜、菠菜、青菜等;②根茎类:茭白、芦笋、萝卜、胡萝卜;③瓜果、水果类:西瓜、冬瓜、西红柿、山楂、柠檬、香蕉、苹果、红枣;①花、种子、坚果类:菊花、罗布麻、芝麻、绿豆、玉米、荞麦、花生、西瓜子、核桃、向日葵子、莲子心;⑤水产类:海带、紫菜、海蜇、海参、牡蛎、虾皮;⑥动物及其他:牛奶、蜂蜜、食醋、豆制品、黑木耳、香菇等。
  4、控制体重
  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超过标准体重20%即是肥胖。超重或肥胖是血压升高的重要因素。肥胖者要减肥,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避免过多摄入糖、饮料、点心。避免快餐食品如薯条、炸鸡。多吃蔬菜、粗粮、水果。坚持规律运动。
  5、中医特色
  (1)耳穴压豆辅助降压:取单侧耳降压沟、降压点、神门、内分泌、脑、耳后肾穴。
  (2)穴位贴敷涌泉穴持久降压:中药贴敷可透皮吸收,刺激穴位,以平衡阴阳、宁心安神。
  (3)中药足浴辅助降压:中药足浴具有活血利水,通络止痛之功效,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作用。
  (4)降压保健操
  预备动作:坐在椅子或沙发上,姿势要自然端正,正视前方,两臂自然下垂,双手手掌放于大腿上。膝关节呈90度角,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全身肌肉放松,呼吸均匀。
  1)按揉太阳穴:顺时针旋转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
  2)按摩百会穴:用手掌紧贴百会穴旋转,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
  3)按揉风池穴:用双手拇指按揉双侧风池穴,顺时针旋转,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
  4)摩头清脑:两手五指自然分开,用小鱼际从前额向耳后分别按摩,从前至后弧线行走一次为一拍,共做32拍。
  5)擦颈:用左手大鱼际擦抹右颈部胸锁乳突肌,再换右手擦左颈,一次为一拍,共做32拍。
  6)揉曲池穴:按揉曲池穴,先用右手再换左手,旋转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
  7)揉关宽胸:用大拇指按揉内关穴,先揉左手,再揉右手,顺时针方向按揉一周为一拍,共32拍。
  8)引血下行:分别用左右手拇指按揉左右小腿足三里穴,旋一周为一拍,共32拍。
  9)扩胸调气:两手放松下垂,然后握空拳,屈肘抬起至肩高,向后扩胸,最后放松还原。
  (5)降压茶
  ①菊花茶;②苦丁桑叶茶;③龙眼红枣茶;④党参红枣茶;⑤降脂益寿茶;⑥陈山乌龙茶;⑦杞菊茶;⑧黑芝麻茶;⑨杜仲茶。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健康教育
  (一)什么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
  (二)冠心病健康教育
  1、合理饮食
  (1)饮食宜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避免刺激、少食多餐、易消化食物。平时可适当吃一些瘦肉、鱼肉、鸡蛋、乳类、黄豆或豆制品及新鲜蔬菜和水果。多吃蔬菜和水果的好处是,既能补充体内所需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又能通利大便,预防便秘。少吃或不吃甜食,避免进食油炸食品及鱼子、蛋黄等。每日食盐量控制在6克以下,即约一小匙(一啤酒瓶盖)。对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应控制在5克以下。咸菜,腐乳,咸肉(蛋),腌制品,虾米,皮蛋含钠较高,应限制或禁忌摄入。
  (2)进食勿过饱,限盐勿忘补钾。多吃富含钾元素食物,如豆类及其制品、马铃薯、紫菜、海带、香菇、蘑菇、山药、春笋、冬笋、木耳、荞麦、以及香蕉、西瓜等。
  (3)限制脂防的摄入量,控制含糖分高的食物,多吃能降血脂食物如牛奶、羊奶、黄豆、赤小豆、绿豆、蚕豆、豌豆、扁豆、芸豆、豆芽、胡萝卜、菜花、韭菜、大蒜、大葱、洋葱、生姜、番茄、香菇、鲜菇、紫菜、海带、鱼类、柑苹果、山楂、花生等。
  (4)吸烟是冠心病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吸烟者应下决心彻底戒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日饮酒越少越好,白酒不超过1两,葡萄酒不超过2两,啤酒不超过一听。孕妇不能饮酒。不提倡饮高度烈性酒。
  2、控制体重
  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超过标准体重20%即是肥胖。肥胖者要减肥,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避免过多摄入糖、饮料、点心。避免快餐食品如薯条、炸鸡。多吃蔬菜、粗粮、水果,坚持规律运动。
  3、生活起居
  生活作息要有规律,要养成按时入睡和起床的良好习惯。要做到缓慢起床,起床时应注意“三个半分钟”即睡醒在床上躺半分钟,起床前在床上坐半分钟,下床前两腿垂在床沿半分钟。晚餐宜食用清淡易消化食物,宜八分饱,适量饮水,睡前不要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避免剧烈活动、情绪激动、睡前忌烟酒、浓茶、咖啡,保证充足睡眠。
  4、运动
  适当做力所能及的运动。运动量要按本人实际情况而定,要循序渐进,每日运动20-60分钟,适可而止以及持之以恒。不宜做过量及过激烈运动,运动强度过大会引起胸闷,胸痛,心慌,气急等症状。合适运动的标志:运动时稍出汗,轻度呼吸加快但不影响对话。可进行太极拳、散步、医院体操(八段锦),慢跑等运动量不大的运动及参加有益身心的文娱活动。心绞痛发作和心肌梗死急性期不能运动。
  5、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诱发因素如暴饮暴食、寒冷、情绪变化(焦虑,过分激动等)过度体力劳动和摒气用力动作如推、拉、抬、举、用力排便等。保持大便通畅,每1—2天解一次大便,帮助润滑肠道的有香蕉、香油、蜂蜜等,必要时服缓泻剂如通便灵等。有高血压及糖尿病应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高者要控制血脂水平。这些因素可加重冠心病。
  6、准确用药
  服用抗凝剂,要注意有无出血的情况,如痰中带血、小便带血、黑便等。一定要遵医嘱定时定量服用,不可随意中断或换药或增减药量,并且在用药时,注意自我观察,如有不适和不解的问题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或到医院就诊。
  7、中医特色
  (1)内服中药
  1)中药汤剂一般饭后温服。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热毒血瘀者偏凉服。
  2)可遵医嘱速效救心丸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丹参滴丸舌下含服或口服。须密闭保存,置于阴凉干燥处。
  3)可遵医嘱三七粉用少量温水调服,或装胶囊服用。
  (2)注射给药
  1)中药注射剂应单独输注,须使用一次性精密输液器;与西药注射剂合用时,建议用生理盐水间隔,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2)使用活血化瘀药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常用药物有丹参、丹红、红景天、血栓通、舒血宁、红花注射液。
  (3)中医适宜技术
  1)耳穴贴压:(耳穴埋豆)胸闷、胸痛者遵医嘱取穴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心悸、气短者遵医嘱选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伴失眠者配伍交感、内分泌等穴位。
  2)穴位贴敷:胸闷、胸痛可遵医嘱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心悸、气短遵医嘱选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等穴位。
  3)中药泡洗:胸闷、胸痛者遵医嘱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心悸、气短者遵医嘱常选用红花、当归、川芎、薄荷、艾叶等药物。
  4)穴位按摩:胸闷、胸痛者遵医嘱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心悸、气短者选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位,伴汗出者加合谷,伴失眠者配合按摩涌泉穴.
  5)艾灸:可遵医嘱随辩证选穴。气虚血瘀者可取穴隔姜灸,先心俞、隔俞、膻中、气海等穴,每日交替施灸,也可取穴先用艾条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
  三、心律失常健康教育
  (一)心律失常的定义
  心脏在正常情况下以每分钟60~100次的频率有规则的跳动。当心脏内冲动的发生或传导不正常,使其速率和节律发生异常时称为心律失常。主要表现有心悸、心前区不适、胸闷、气短、头晕、晕厥。其诱因为急性感染、烟、酒、咖啡、用力排便、滥用药物、运动与精神刺激等。
  (二)心律失常健康教育
  1、饮食指导
  (1)饮食应注意营养。宜食物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为宜。少食多餐,
  (2)饮食有节制
  1)病重者要进流质或者半流质食物,多饮蔗汁、山楂汁、椰子汁、桔子汁等。饮食宜清淡而有营养,如鸡汤、鸭汤、猪心汤、豆类、蔬菜等。
  2)食疗,每日用于莲子心1.5克,开水冲泡代茶饮,适宜阴虚火旺和痰火上扰证心悸者服食。
  3)忌烟、酒、浓茶、咖啡,忌咸鱼、咸肉等咸食、一切辛辣刺激品和肥甘油腻之品。
  4)便秘者给予通便之物,多食纤维素的食物。
  (5)平时可服用益气养心的药膳,如人参粥、大枣粥、莲子粥等。
  2、药物指导
  遵医嘱用药,严禁随意增减药物剂量、停药或擅用其他药物。病人和家属要学会监测脉搏的方法以利于自我监测病情。
  3、心理指导
  心脏的搏动除依靠心脏本身的生物电活动为基础外,也可受精神神经因素的影响。精神不安、紧张激动会影响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导致心律失常。要注意自我情绪调节,遇事勿怒,多听悦耳动听的音乐。
  4、运动指导
  生活要有规律,起居有常。工作量要同自己的体质与疾病相适应,切不可做力不从心的工作。注意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物。选择适合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保健操、太极拳、气功等。活动量应以活动后不感到气急、心慌、头晕、胸闷等为度。应节制房事,因性兴奋会诱发心律失常。
  5、中医特色
  (1)内服中药
  1)中药汤剂宜温服,心阳不振者应趁热服用。热毒血瘀者宜凉服。
  2)活血化瘀类药物宜饭后服用,补益类中药宜饭前服。睡眠困难者,可遵医嘱加酸枣仁,红糖煎水服。心烦者可遵医嘱用竹茹、贝母煎水饮。
  3)水饮凌心者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频服,或饭后30分钟至1小时热服。
  心悸胸痛发作时可遵医嘱服用三七粉或琥珀粉1.5克温水调服。
  (2)注射给药
  1)中药注射剂应单独输注,与西药合用时,建议使用生理盐水间隔。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输液速度不宜过快。
  2)使用活血化瘀药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常用药物有血栓通、舒血宁、红花、参芎等注射液。
  (3)中医适宜技术
  1)耳穴压豆:心悸者:遵医嘱可取皮质下、神门、交感、心、枕等穴。胸闷、胸痛、喘憋者遵医嘱予耳穴压豆,水肿者取肾、肾俞、输尿管、膀胱,配穴取交感、肾上腺、神门、三焦、内分泌。喘息者取交感、心、胸、肺、皮质下等穴。胸痛者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失眠者遵医嘱耳穴帖压,取心、脾、神门、三焦、皮质下、肝等穴。
  2)艾灸:心悸者遵医嘱可选择阴郗、通里、神门等穴。胸闷、胸痛、喘憋者: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先心俞、隔俞、膻中、气海等穴,每日交替施灸,也可取穴先用艾条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
  3)穴位按摩:心悸者遵医嘱穴位按摩,选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伴汗出者加合谷、复溜穴。胸痛、喘憋者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失眠者遵医嘱穴位按摩,睡前按摩神门、三阴交、中脘等穴
  4)中药泡洗:遵医嘱予随证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失眠者遵每晚睡前半小时遵医嘱予中药泡足。
  消化系统常见病
  一、胃脘痛(慢性胃炎)的健康教育
  (一)什么是胃脘痛?
  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往往兼见胃脘部痞满、嗳气、吐酸、纳呆、胁胀等症,常反复发作。多因情绪郁怒、饮食不节,或外邪侵扰、药物刺激,使脾胃失健、胃络受损。包括各种急、慢性胃炎。
  (二)胃脘痛健康指导
  1、心理指导
  慢性胃炎病程迁延,一旦症状明显而久治不愈时,让人易出现急躁、焦虑、悲观、抑郁情绪,应了解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和心理反应,针对性对病人实施心理护理,进行有效沟通,鼓励病人说出忧郁烦恼的心理感受,尽量满足要求,指导自我放松训练疗法。
  2、饮食指导
  (1)寒邪客胃证
  1)饮食以清淡,温热,易消化为原则,宜用姜等性温热的食物做调料,忌食生冷和油腻之品。
  2)避风寒,多加衣被,防止外感,注意休息,不宜过劳。
  (2)饮食停滞证
  1)多食宽中理气消食之品,如萝卜,金橘,山楂等,食疗法:如曲米粥,陈米粥.剧痛时应暂时禁食.待病情缓解后,在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忌肥甘厚味及辛辣食物,忌酒。
  2)忧思伤脾,脾气愈虚,加重病情,故应避免忧思焦虑的情绪,保持精神愉悦。
  (3)肝气犯胃证
  1)病室安静、舒适,通风。
  2)饮食清淡,易消化,多食行气解郁之品,悲伤郁怒时暂不进食,忌壅阻气机的食物,如红薯,南瓜,土豆。
  3)调摄情志,保持心情舒畅,多听轻音乐,使气机通畅。
  (4)肝脾郁热证
  1)每日晨起饮热盐水2杯以清胃泄热,饮食多予疏肝解热之品,如菊花晶,荷叶粥,疼痛发作时,宜少食多餐,食后不可即怒,怒后不可即食,进食前后保持平静愉快的情绪.忌辛辣烟酒,烤熏甜腻之品。
  2)恼怒抑郁是导致疼痛的重要原因,故应避免各种情志刺激,使患者心胸开阔,心情舒畅,配合治疗。
  3)病室通风,舒适凉爽,适当参加活动,如做内养功等。
  (5)瘀血停滞证
  1)饮食给予行气活血之品,如山楂,果茶等,忌食煎炸,粗糙,硬固之品,戒烟酒。
  2)病室安静舒适,避免噪音,卧床休养。
  3)患者因疼痛或出血,精神紧张恐惧而悲观,故应安慰患者,疏导情志,树立信心,安心养病。
  (6)胃阴亏虚证
  1)饮食宜温热,营养丰富,宜消化之品,少食多餐,多食温中健脾之品,如牛奶,鸡蛋,土豆,大枣,龙眼,姜,葱,胡椒等,常饮红糖生姜茶,忌生冷,寒冷及肥腻,甜粘之品。
  2)居室向阳室温略高,避风寒,多着衣被,多休息,少疲劳,劳逸适度。
  3)汤药宜温服,服药后宜进热粥,热饮,以助药力,疼痛时饮生姜红糖汤,以温胃止痛。
  3、生活起居
  (1)急性发作期卧床休息,以病人自觉体位舒适为宜。
  (2)平时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
  (3)腹胀者,鼓励饭后散步,适度活动,促进肠蠕动。
  4、用药指导
  (1)掌握相关药理知识,告知病人协同联合用药的意义。
  (2)掌握药物剂量浓度,用途及服用方法,使之达到有效治疗效果。
  1)胶体铋剂:餐前半小时服用。服用时宜用吸管吸入舌根部咽下,避免接触牙齿,服用后温开水漱口。
  2)制酸剂应在饭后半小时至两小时服用,片剂应嚼服。
  3)保护胃粘膜的药物应在餐前一小时服用。
  4)促进胃排空的药物应饭前服用。
  (3)观察用药后腹胀,恶心,呕吐,嗳气等症状的改善。
  5、中医特色
  采用多种中医适宜技术减轻胃脘疼痛、胀满、嗳气反酸、纳呆等症状。
  (1)穴位贴敷,取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穴。
  (2)穴位按摩,取中脘、天枢、气海等穴。
  (3)艾灸,取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
  (4)中药封包、中药热奄包热熨胃脘部。
  二、消化性溃疡病的健康教育
  (一)定义
  消化性溃疡病是指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黏膜发生的炎症与坏死性病变,病变深达黏膜肌层,常发生于胃酸分泌有关的消化道黏膜,其中以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最常见。
  (二)健康指导
  1、饮食指导
  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忌食辛辣、肥甘厚味之品。定时定量,细嚼慢咽。
  在溃疡活动期,可每日进食4~5顿,宜细嚼慢咽;食物宜清淡、质软、营养丰富、易消化为主,适量食用脱脂牛奶,宜在两餐之间饮用;避免刺激性食物及饮料,烟酒可延迟胃炎和溃疡的愈合,因此要戒烟酒,浓茶,咖啡等。
  2、辩证施护
  (1)肝胃不和者多食行气解郁之品,如萝卜、橘等,忌食南瓜、山芋、土豆等壅阻气机的食物。
  (2)脾胃虚寒型饮食宜温热,营养丰富,多食温中健脾之品,如牛奶、土豆、鸡蛋等。忌食生冷、寒凉及肥甘甜粘之品。
  3、情绪调节
  告知病人情绪反应与溃疡的发展及转归密切相关,指导病人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及心理应急能力;全面客观地认识溃疡病,重视不良行为的纠正。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如通过下棋、看报、听音乐等消除紧张感,还可配合性格训练,如精神放松法、呼吸控制训练法、气功松弛法等,减少或防止溃疡的发生。
  4、活动与休息
  (1)溃疡活动期且症状较重者应嘱其卧床休息1~2周;病情较轻者应鼓励适当活动,积极配合治疗。
  (2)注意生活规律和劳逸结合。
  (3)保持环境安静、舒适、保证充足的睡眠。5、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服用各种药物。
  (1)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宜在晨起空腹或晚间睡前服用。
  (2)抗酸剂:如铝碳酸镁片宜在餐后1小时或睡前服用,片剂应嚼服。
  6、中医特色
  (1)针灸
  1)肝胃不和证
  选穴:中脘、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合谷、太冲。针刺手法以泄法为主,重在泄肝气以和胃气。
  2)脾胃气虚证
  选穴:中院、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针刺手法以补益为主。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
  3)脾胃虚寒证
  选穴:足三里、血海、关元、天枢、内庭、脾俞、章门。针刺手法以补益为主。
  4)肝胃郁热证
  选穴:选内关、中院、足三里、阴陵泉上巨虚、太冲、内庭等穴,针刺用泻法。
  5)胃阴不足证
  选穴:选脾、胃、中脘、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穴,针刺用补法。
  (2)穴位贴敷
  中医辨证穴位贴敷:分为寒、热两个证型,在治疗过程中均可以取中脘、上脘,胃俞、脾俞、足三里五穴进行中药穴位贴敷。
  1)寒证:吴茱萸、小茴香、细辛、冰片。
  2)热证:黄连、黄芩、乳香、没药、冰片。
  使用方法:辨证选用上述各组药物,加适量凡士林调成糊状,置于无菌纺纱中,贴敷于穴位,胶布固定。亦可选用奇正消痛贴、胃痛贴、元胡止痛贴、暖脐膏等取中脘、上脘、胃俞、脾俞、足三里五穴进行中药穴位贴敷。
  三、脾心痛(急性胰腺炎)健康教育
  (一)什么是脾心痛?
  脾心痛(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
  (二)病因及临床表现
  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临床以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和血胰酶增高等为特点。病变程度轻重不等,轻者以胰腺水肿为主,临床多见,病情常呈自限性,预后良好,又称为轻症急性胰腺炎。少数重者的胰腺出血坏死,常继发感染、腹膜炎和休克等,病死率高,称为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病理常把急性胰腺炎分为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两种。
  (三)健康指导
  1、生活调护
  (1)患者应卧床休息,保证睡眠,以减轻胰腺负担,促进组织修复。
  (2)休克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未休克者取半卧位。
  (3)勤翻身,勤更换衣物,保持清洁,衣裤宜松软。
  (4)轻症者可酌情给少量清淡流质,如米汤等,不宜进食蛋白质和脂肪及硬食物。
  (5)中度病人可禁食1-3天,后逐步恢复饮食。如流质过渡到半流质等。
  (6)重度病人除禁食外应进行胃肠减压,至腹痛基本消失,可酌情进食少量低脂流质,以后逐步增加。
  (7)恢复后也要重视饮食护养,少吃多餐,不食油煎、辛辣刺激食物,避免暴饮暴食。
  (8)帮助病人及家属了解本病的诱因,及时治疗胆道及十二指肠疾病。
  2、情志指导
  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情绪表现紧张、易怒,情绪不稳,这些都会导致病情的加剧。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对有精神压力和心理不平衡的胰腺炎患者,要做长期耐心的工作,劝导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遇事要冷静沉着;安慰病人,勿紧张,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3、饮食指导
  (1)避免食物和酸性胃液进入十二指肠内,引起对胰腺的刺激,使胰腺持续遭受破坏。此阶段营养主要依靠胃肠外供给,待病人症状逐渐缓解后,可进食无脂低蛋白流质食物,如果汁、米汤、西红柿汁、稀面汤等。当病情好转,可改低脂流质食物,如猪肝汤、豆浆、蛋清汤、猪腰汤等,以后可逐渐改为低脂半流质食物,每日5-6餐。
  (2)禁食期间要注意保持电解质平衡,若钾、镁、钠、钙量下降,应及时补充,同时多喝鲜蘑菇汤、菜汁、果汁等。
  (3)忌食油腻性食物,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并能促进胆汁分泌,而胆汁又能激活胰腺中的消化酶,可使病情加重。因此,含脂肪较多的食物,如肥肉、花生、芝麻、油酥点心、油炸食品等均应禁止食用。
  (4)禁烟、酒和刺激性食品。待病情好转,应逐步增加进食量和食物种类,但不宜饱食,以免病情反复。
  4、中医特色
  (1)内服中药:遵医嘱服用清胰汤,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中药浓煎,服药温度41℃。中、西药间隔30分钟以上。
  (2)注射用药:滴速不宜过快,用药过程中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3)耳穴压豆:主穴:胆胰区、交感、神门、内分泌、阿是穴等,应用3天,腹痛减轻。
  (4)穴位注射:足三里减轻腹胀,应用3天,腹胀明显减轻。
  (5)腹痛
  1)针刺镇痛:取穴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内关、中脘,强刺激,留针1小时,或持续电针半小时。或内关、阳陵泉,行雀啄法5分钟。
  2)穴位注射法:穴位注射,取穴两侧足三里、下巨虚,或两侧胆囊穴、足三里。
  3)放血疗法:取穴金津、玉液。手法:用三棱针消毒,点刺穴位,发出毒血。本法可治本病的剧痛。
  4)指针疗法:术者左手姆食指提住患者右侧内、外关穴;右手拇食指按于右足三里,余四指固定于胫骨相应部位,各穴加压2~3分钟,再以右手,由右至左揉患者腹部,左手拇食指同时提肩井穴5〜6次。按此法治疗另一侧,亦立即止痛。
  5)按摩疗法:将左手放于胰腺部位,拇指朝向胆总管方向,同时按压腹壁,每次5分钟。
  6)芒硝腹部外敷,消炎止痛、吸收腹腔渗液,病人诉腹痛减轻。
  (6)呕吐
  1)针刺止吐:取穴足三里、内关、中脘、公孙。中等刺激,留针10分钟。胆胃不和者配阳陵泉;肝胃不和者配肝俞。
  2)耳针疗法:取穴胃、胰、肝、交感、皮质下、神门。手法:用环形针,消毒后,埋针3〜4日。
  3)口服中成药:生姜滴舌或生姜擦舌面。
  (7)发热
  1)针刺退热:取穴曲池、合谷、足三里,配内关、阳陵泉、三阴交。强刺激,不留针,每日2〜3次。
  2)针剂退热。
  3)滴鼻剂。
  4)灌肠疗法:生大黄汤中药保留灌肠,通腑泻热、消积导滞、泻痞除满。
  四、溃疡性结肠炎的健康教育
  (一)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二)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和排黏液脓血便。轻型患者可无腹痛,一般诉有轻度至中度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的阵痛,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常有里急后重感。轻者每日排便2-4次,便血轻或无,重者每日可达10次以上,脓血显见,甚至大量便血。
  (三)健康指导
  1、生活指导
  (1)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太过劳累;暴发型、急性发作和严重慢性型患者,应卧床休息。
  (2)注意衣着,保持冷暖相适;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3)平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解除各种精神压力。
  (4)便后用温水擦洗,保持肛周清洁,避免皮肤破损。
  (5)注意保护病人隐私,保持环境清洁、安静,减少探视,定时开窗通风。
  2、饮食调理
  (1)注意食品卫生,避免肠道感染诱发或加重本病。
  (2)一般应进食柔软、易消化、富有营养和足够热量的食物。
  (3)宜少量多餐,补充多种维生素。勿食生、冷、油腻及多纤维素的食物。
  (4)忌烟酒、辛辣食品、牛奶和乳制品。
  (5)肠道湿热者饮食以清淡爽口,忌食生冷助湿之品。食滞胃肠者以暂禁食为宜,好转后再给软食。脾气亏虚者可食健脾益气之品。
  (6)排黏液脓血便次数多、消瘦、贫血者应及时就医。
  (7)少吃红肉类(牛肉、羊肉、猪肉等),急性期禁食红肉类。
  (8)慎吃海鲜,牛奶及乳制品。
  3、心理指导
  保持精神愉悦,避免动怒及过分激动,精神心理因素是溃结发生的重要的诱发因素,不良的精神状态和情绪可以加重病情使溃结久治不愈,因此告知患者不要有压力,多谈一些开心轻松事情或者喜欢感兴趣的事,同时也要让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某种程度上,心态决定一切。
  4、中医特色
  (1)用隔姜灸神厥穴
  将艾柱置于新鲜生姜片上施灸,12天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
  (2)针刺治疗:用针刺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主穴取足三里、脾俞、意舍、大肠、天枢、大横、上巨虚、下巨虚、膏育;辅穴:脾虚加三阴交、地机,病久肾虚加肾俞、关元、气海。每次选五个穴位温针灸,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禁食生冷辛辣、荤腥油腻等食物。
  (3)穴位贴敷:可以选择神阙,关元,天枢,气海等穴位。
  (4)中药封包治疗。
  (5)灌肠
  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确切的疗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灌肠中药有:
  (1)活血化瘀和凉血止血类:蒲黄、丹参、参三七、地榆、槐花、仙鹤草、血竭、侧柏叶和云南白药等。
  (2)清热解毒类:青黛、黄连、黄柏、白头翁、秦皮、败酱草、苦参、金银花、鱼腥草和白蔹等。
  (6)穴位埋线
  运用穴位埋线治疗,可选取大肠俞、天枢、上巨虚。肝气乘脾型加肝俞;脾胃虚弱型加脾俞;肾阳虚衰型加肾俞、关元。
  (7)特色中药调理:
  1)肠道湿热证: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便下浓血,便数多,口干口苦,或者有发热,舌苔黄腻,脉滑数,方法:清肠化湿,方剂:芍药汤。常用药物,黄连,黄芪,木香,甘草。
  2)临证加减:如大便带血,加地愉,仙鹤草,槐花。
  3)热盛入洛,出血不止,加牛角片,丹皮,华地。
  五、结肠息肉健康教育
  (一)什么是结肠息肉?
  结肠息肉指发生在结肠粘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但一般所指的息肉,仅仅是粘膜局限性隆起。息肉是一种良性病变,一般不会危及生命。多因过食辛辣厚味,或久泻久痢,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生,下迫大肠以致肠道气机不利,经络阻滞,瘀血浊气凝聚而成。又可因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直肠炎、血吸虫病、蛲虫病等肠道疾病的刺激,以及习惯性便秘,因便结粪燥,损伤血络;或因虫积骚扰,刺激直肠粘膜而发病。
  (二)健康指导
  1、心理指导
  肠息肉多由慢性炎症刺激引起,患者易出现情绪烦躁,应指导患者闭目静心全身放松,平静呼吸。也可指导患者通过适当运动、欣赏音乐、书法、绘画等移情易性,保持乐观开朗情绪。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提高认识,增强治疗信心。
  2、饮食指导
  饮食宜清淡,既要保证充足的营养,又要避免饮食偏嗜造成的危害。多食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和富含植物纤维素的食物如豆类、水果等,不偏食偏嗜,从而保持体内的营养均衡,避免肠道疾病的发生。注意饮食卫生,讲究饮食结构,避免因饮食不当或饮食偏嗜而造成危害。少食辛辣醇厚之品,如大辛大辣的辣椒、芥末、醇酒等,避免长期偏食高脂肪、高蛋白膳食。忌食生鱼、生蟹、生虾及一些熏腊之品。
  根据证型辨证施膳食:
  (1)湿瘀阻滞证:宜食行气化湿的食品,如陈皮、薏苡仁、姜黄,少食马铃薯、汽水等,忌食生冷油腻的食品。
  (2)肠道湿热证:宜食清利湿热的食品,如白萝卜、荸荠、蒲公英、百合、马齿苋等,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忌食辣椒、酒等。
  (3)气滞血瘀证:宜食补脾理气的食品,如柑橘、姜、海带、白萝卜、桃仁。少食甘薯,芋艿、蚕豆、栗子等容易胀气的食品。忌食冷饮、雪糕。
  (4)脾虚夹瘀证:宜食健脾理气的食品,如山药、瘦猪肉、羊肉、白扁豆等。忌食生冷油腻的食品。
  (5)指导便秘患者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平时可饮蜂蜜水,保持大便的通畅。
  3、生活起居
  (1)腹痛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2)减少增加腹压的姿势,如下蹲,屏气,不宜久坐,久立,久行和劳累过度。
  4、中医特色
  运用以下护理技术减轻腹痛、泄泻、便秘的症状。
  (1)穴位贴敷,取中脘、天枢、胃腧、关元等穴。
  (2)耳穴贴压,取大肠、脾、神门、交感、腹、内分泌等穴。
  (3)艾灸,取关元、天枢、大肠腧等穴。
  (4)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大肠腧、天枢等穴。
  (5)红外线照射,取神阙、天枢、关元、气海等穴。
  5、术后指导
  肠息肉切除后必须减少活动,息肉较小,当天可进流食,如息肉较大、切除较多,需禁食1-2天。进食、活动与术后有无出现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相关。应随时观察,如出现腹痛、出血需听从医嘱。
  6、门诊复查
  复查时间:结肠息肉易复发,有恶变可能,术后一年内行结肠镜检查,未发现息肉时,2年后再次进行结肠镜检查,帮助患者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解放路211号   咨询电话:0539-8224013    急救电话:120    

版权所有:临沂市中医医院     鲁ICP备09010488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临沂   后台登录